65年前的邓州福胜寺塔经过老照片能够见到

2019-12-12 06:28:38  阅读:3828+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邓县工商业联合会建立留念1954.3.4

河南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

河南省古代修建维护研讨所

河南省文物研讨所

福胜寺塔,又称梵塔,坐落河南省邓州市城内十字街西南。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修建维护研讨所修葺该塔时发现塔基地宫。经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由河南省古代修建维护研讨所和河南省文物研讨所一起组成开掘队,于1988年7-8月进行了开掘,出土了金棺、银椁、舍利瓶及玻璃葫芦等一批文物。现陈述于后。

一、福胜寺塔的修建艺术

福胜寺塔为七级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3米。塔身悉数用青砖垒砌,内外壁面用白灰浆勾缝,内部用红粘土粘合。塔身自上而下逐层有显着收分,榜首层塔身最高,以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廓刚柔适度,造型美丽,有显着的宋塔特征。每层塔檐都用青砖砌成,斗拱为五铺作,檐口用砖雕椽、枋等。各壁转角砌倚柱。塔身每层的内外壁面嵌砌各种雕砖,共2000多件;内容有坐佛、菩萨、天王、力士、罗汉、伎乐、宝装莲花和各种斑纹砖饰,合计25种。南北壁中心设半圆形拱券门,门的周围刻各种蔓草斑纹等美丽图画。由南面第二层塔门可进入塔心室,室内设梯道,沿顺时针方向回旋扭转拾阶而上。第二、三层均需先绕塔外檐平座,然后进入向上层登临的梯道而至塔室。四层以上的闺阁为筒状,不再设梯道。内壁以叠涩檐隔层,一至五层平面为八角形,五至七层为方形。第七层南壁设券门(图一)。因为年久失修,塔身损毁严峻,195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拨款对一层进行了加固修理。福胜寺塔1963年被发布为河南省文物维护单位。因为周围低洼湿润,未能处理酥碱对塔基的浸蚀,并且顶部崩塌更甚。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再次拨款,省文物局责成河南省古代修建维护研讨所对此塔做全面修茸。

二、地宫的修建结构

地宫坐落塔心室之下,距地表深4.6米,坐南向北,偏东2°,由宫道、大门、甬道、宫室四部分所组成(图二)。宫道坐落大门北端,因为上部施工未及开掘,后经钻探得知为长方形下坡道,长15.3米,宽2.35米。道内填一层黄土,一层砖渣。黄土层厚20厘米,砖渣层厚40厘米,略经夯打,最深处共12层。地宫的大门为门楼式修建,中心砌筑一券门,高2.21米,宽1.22米,以封门砖堵封;券门之上有六朵五铺作砖雕斗拱,再上有砖雕椽、巨细连檐和瓦形砖,均向外悬挑(图三)。门外两边垒墙,宽度与宫道相同。甬道与大门相通,高度也与大门相同。东西两壁用长条砖错缝平砌,在高1.63米处向上用楔形砖错缝砌筑为拱形顶。甬道内地上用砖错缝平铺。在大门内东壁的上方筑一方形壁龛,高18厘米,宽12厘米,进深14厘米,可能为灯龛。甬道长6.13米。其内用干摆砖堵封。所用砖的巨细有两种,一种长53厘米,宽24厘米,厚7.5厘米,另一种长43厘米,宽20厘米,厚7.5厘米。在甬道的南端与宫室的北壁上,另砌筑一子券门,稍偏甬道的东部,高170厘米,宽82厘米,亦用青砖堵封。

宫室坐落甬道的南端,平面呈六角形,每边长65厘米。底部为方砖错缝平铺。周壁由底向上逐步向内微缩,在1.92米处6个壁面叠砌向内缩,构成六角攒尖式项,高3.45米(图四)。顶部正中嵌铜镜1面(图五)。东、南、北三面墙面的上方各有铁钉1个。整个宫室的壁面均涂白灰,规整平坦。

三、出土遗物

地宫未遭盗掘,地上上淤积一层青泥。在宫室南部正中以砖砌高40厘米的方台须弥座。其上置白色石质须弥座,四周浮雕仰莲,下边四周浮雕覆莲。东西长80厘米,南北宽64厘米,高72厘米。其束腰部分的北面和东面刻《地宫记》(图六)。石须弥座之上置一方形石函,石函盖上东西各放铁塔1件,西侧塔体内还有2件玻璃葫芦。其间放铜钱织造手炉1件,此外还有铜瓶1件(图七)。石函内放金棺、银椁等宝贵文物。须弥座的前方干摆纵横。两丁砖一垛,共11层,高80厘米。地平面上分布很多铜钱,中心一堆铜钱和偏东一堆铜钱之中各有铜镜1件(图八)。整理时发现这两堆铜钱都用绳穿结。从宫室壁面顶部残存铁钉的部位看,可知这两堆铜钱本来成串悬挂在壁顶的铁钉上,铜镜系坠其下,后因绳朽坠地。此外,还在地宫内东边发现铁灯1件。合计出土文物28件,现分述于后。

金棺 1件。金板制成。置于银椁内前部,头西尾东。作前高后低的长方形,长19厘米,前宽11厘米,后宽9厘米,前高13厘米,后高7厘米,重620克(图九)。

金棺底板四周向外呈斜面,其上錾有麻点纹组成的壶门10个,两边6个、前后4个,前后左右对称。

前挡上方高出两边棺板有一三面形结构,正面上部压印出四阿式房顶,脊兽、瓦当齐全,从正脊两头的吻兽处用金丝连接在前挡上方。檐下前挡上錾一方框,框内錾刻护法神像两尊。左像面目狰狞,尖下颁,短须,头后有火焰纹头光一周,身着长袍,腰束带,赤足站立,左手握剑,右手抚须。右像面部饱满,瞋目平视,短须,头戴冠,冠带向外飘曳,头后亦有火焰纹头光,身着宽袖长袍,赤足站立,左手抚须,右手握剑。

后挡与前挡相同,上边高出两边棺板,外表錾刻铭文6行,为:“维摩院僧赵过,观音院僧惠应,龙山院僧仪朋、张谷,打造人赵素。”

右侧棺板前高后低,板面錾刻文殊菩萨坐于狮背的莲台上。狮子张口俯首,挺胸行进,担负的莲台下铺有花荐。狮前有光头狮童回忆牵引。狮后随三人,榜首人为长须老翁,戴平顶高帽,身着长衣。后二人为高臀少女,身穿曳地长裙,双手举幡旗。狮子头前的上方还刻有花束一枝,狮子的前后用麻点纹组成的卷草纹五组填补空白。棺板前端的边际处有麻点纹组成的卷草纹边框。后端边际处刻“未年三月造”五字题铭(图十)。

左边棺板与右侧相同。外表錾刻方框,框内刻涅架图。下部刻一虎足床,床上方设帐。释迦牟尼侧卧于帐内床上,面部饱满,身着掩足长衣,头枕左上肢。床周围有佛徒六人,作抬头痛哭状。棺板前方刻有麻点纹组成的卷草纹。

棺盖为八棱彬,盖顶刻风鸟一对,头向内,喙向前,高冠,各衔牡丹花一枝,颈部曲折,作展翅飞翔状。线条流通,形状生动。双凤的周围以麻点纹组成十一组卷草纹填补空白。棺盖的前端为欢门式的装修,周边勾出概括,内錾麻点纹,上沿翻卷,扣在棺盖的前方,并用金丝穿结。棺盖的后尾将金板的六棱剪开,向下缩短曲卷(图十一、图十二)。

金棺两边棺板、前挡、后挡及棺底的周边均錾凿圆孔,再用金丝穿结为一体,然后扣合棺盖。金棺内前部放置“佛骨”1件;后部放置1件圆形银盒,盒内有“佛牙”1枚。

银椁 1件。置石函内,头西尾东。发现时银椁外用带花的丝绸方巾包裹,方巾在椁顶打结,惋惜已朽残,仅存残片,无法知其原貌(图十四)。

银椁坐于长方形须弥座状的铜椁床上(图十五)。椁床长40厘米,宽20厘米,高260厘米。上边铸造出仰莲一周,下边铸造出覆莲一周,底座已残,束腰部位有壶门12个,左右两边各4个,前、后两头各2个。椁床的上下周边均用圆形铆钉穿铆。椁床上部四周建立围栏。束腰方形望柱,尖状柱头,上端安圆形栏杆,用板片包在柱端,再用银丝穿铆。柱间的栏杆为方形,用银丝穿插缚结固定在柱体上。围栏下部的空间镶嵌透雕的卷草、牡丹和菱形花饰栏板。在椁床之上,银椁的前方,有一门楼,由两根方形檐柱承托着仿木结构的房顶,饰脊兽,压印出瓦缉、瓦当、滴水、檐板等,檐下有仿斗拱构件。门楼之下竖立风宇匾,但从檀下两边保存有长30厘米的丝绳方位调查,本来匾额应悬挂在门楼檐下,丝绳朽毁才使匾额坠落在门楼下的椁床板上。匾额上摹刻楷书题铭,两行,共20字,为:“诸法徒因生,如来说是因,彼法徒缘灭,大沙门所说。”(图十六)

银椁安放在椁床上围栏内,长方形,前宽后窄,前高后低。长40厘米,宽20厘米,前端残高34厘米,后端残高24.6厘米,椁板厚2毫米。

前挡和后挡边际包在两边椁板上,以圆形铆钉铆合。前挡的上部为五边形,高出两边椁板,并向外歪斜,与椁床上门楼相接。下方线刻门框、门楣和门砧,并刻出两扇门扉,上有圆形门钉7排,每排8个。门框的上方压印凸出的双凤纹,双凤间饰变形卷草纹花结,底面用乳钉纹补空。后挡的上部与前挡相同,但稍低于前挡。外表线刻仿木结构的四阿顶式修建,脊兽、瓦垅齐全。檐下有仿斗拱结构的饰件。其下刻出门框和两扇门扉,门扉上有圆形门钉7排,每排6个。

银椁两边椁板前高后低,外表压印凸起的僧院称号和施主名字。左边椁板有龙兴寺僧惠谈、惠宣、永宁等12人和开元寺僧守文、可惠、德崇等13人的法号;右侧椁板有施主助教元吉、袁光、文正等28人的名字和女弟子皇甫氏、李氏、黄氏、杨氏等。

椁盖为七面形,压印古钱形纹饰。前端有欢门式装修,外边翻卷扣合在椁板前端,用圆形铆钉穿铆,两边透雕对称的双凤戏牡丹纹。

银椁内前部放置金棺,后部放置玻璃舍利瓶。

石函 1件。方形,上部有覆斗形盖,子母口,底部坐落在须弥座上的凹槽内。长宽各60厘米,高34厘米。

“佛顶骨” 1件。象牙质。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底部磨平。高7厘米(图十七)。

银盒 1件。半球形盖,扣合在盒口沿的子口上。盒圆形,鼓腹,圜底,圈足。圈足的边际钻圆孔,用银丝连接在盒的下部。口径6.5厘米,底径4.5厘米,高7厘米(图十八)。

“佛牙” 1枚。褐色石质,不规则椭圆形。高2厘米。

玻璃舍利瓶 1件。圆球状,小口,圜底,鼓腹。口径2厘米,腹径11.5厘米,底径5厘米,高12厘米(图十九)。在银椁内为了摆放平稳,瓶底垫有油泥一周。瓶内满储无色液体,内含粗沙和碎石子“舍利”,以及鎏金双龙银壶、紫红色玻璃葫芦各1件。瓶口原用青灰色油泥关闭,发现时油泥盖已坠入瓶中。

鎏金双龙银壶 1件。铸造而成。小口外侈,长颈,鼓腹,平底。口上有莲瓣纹盖,以银链与颈部的活动银环柑连。腹部铸出对称的双龙纹,体现鎏金。口径1厘米,腹径3厘米,底径1.5厘米,通高5厘米。体小工精,极为稀有(图二十)。

紫红色玻璃葫芦 1件。上小下大的葫芦形,圆口,底稍向内凹。高4.5厘米(图二十一)。

铁塔 2件。形状相同,均铸造而成。基座和塔身平面皆为方形。基座上小下大,构成四个斜壁面,中空。塔身上部四角为焦叶状饰,中心立刹杆,有七级圆形相轮,其上为方尖状刹顶。基座长、宽各8厘米,塔连座通高25.5厘米(图二十二)。

玻璃葫芦 2件。置于一座铁塔内,一大一小,粘连在一起(图二十三),外表有一层水锈,呈米黄色,大的一件为上小下大的葫芦形,圜底稍向内凹,高4.5厘米;小的一件为圆口,口沿向外翻卷,长颈,圆鼓腹,圜底稍向内凹,高4厘米。

铜钱织造手炉 1件。已残。将铜钱彼此叠压用铜丝穿结编缀而成。炉体保存较好,平口沿,深腹,腹壁近直,平底,圆足。手柄已残,柄下有铁皮烘托。炉体口径12厘米,底径6厘米,高11厘米,手柄残长23厘米(图二十四)。所用铜钱有“和平通宝”、“开元通宝”、“天禧通宝”、““景德元宝”4种,以“和平通宝”最多。

铜镜 3件。一件镶嵌在地宫顶部,圆形,圆纽,纽座周饰莲瓣和18朵莲花,衬叶状纹,宽边际,镜面微凸。镜面凿有三角孔,其意图不明。径30厘米。一件镜面较薄,锈蚀严峻,径11.5厘米。一件镜面较厚,锈蚀严峻,圆纽,系葡萄镜,径11厘米。

铜钱 1098枚。其中有“五铢”、“货泉”、“开元通宝”、“乾元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天禧通宝”、“至元通宝”、“周元通宝”、“宋元通宝”。

铜瓶 1件。放在石函上,长颈,圆鼓腹,平底,肩部有口,其上有盖,用合页穿连,扣合紧密。腹径10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28厘米(图二十五)。

铁灯 1件。已残。圆形,浅腹,中心有乳钉一个。径10厘米。

《地宫记》石刻刻在石须弥座束腰部位的北面和东面。北面铭文楷书,14行,满行13字,为“邓州龙兴寺大悲院」地宫记 挂名字如后」顺阳县施建议太君」施石椁一座妻李氏」男张守迁男张谦男张熨」男张信新妇王氏兰氏」田氏全氏」许州阳翟县施主功臣积德行善主僧法」师弟惠宣比丘广香」管内僧正赐紫惠谈」施主宋光厚弟宋光晏母亲何氏」顶骨一尊 佛牙一支 舍利一瓶」大宋天圣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记」” (图二十六)。东面铭文亦楷书,共7行,满行11宇,为“窑地主皇甫妻陈氏」男惟宁女喜姑」弟使院调查勾押官皇甫晔」妻卢氏男惟清儿新妇段氏」孙儿彭孙」诸法从因生如来说是因」彼法从缘灭大沙门所说」”(图二十七)。

刻铭砖 2件。均为甬道内的封堵砖。一刻“赵三月”4字(图二十八),一刻“天圣九年六月十五日雨下”11宇。砖长52厘米,宽22.5厘米,厚7厘米(图二十九)。

四、结 语

关于福胜寺塔的修建年代,《邓州志》卷九记载较详:“福胜寺在州治南关,天圣间创立,元至元末兵毁,明洪武初僧子颜重修。”曩昔很长时间内当地大众一向称其为隋塔。1951年修葺时,曾刻石作记,嵌于塔壁,也称为“重修隋塔简记”,以为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其时之所以以为是隋塔,是将原由邓县运往开封的隋仁寿二年邓州兴国寺舍利塔铭,误以为福胜寺塔铭的原因。后虽根据此塔修建特色确定为宋塔,但缺少切当编年。这次地宫内发现的《地宫记》记明此塔始建于宋天圣十年(1032)二月二十五日。

福胜寺塔地宫的发现,是我国释教文物的又一重要发现。出土的金棺、银椁、鎏金双龙银壶、紫红色玻璃葫芦等文物,标明宋代手工业已达到适当高的水平,关于古代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等方面的研讨都供给了宝贵的什物材料。

这次地宫内出土的两件铁塔,其形状与浙江宁波阿育王寺木雕舍利小塔和安徽省博物收藏的金涂塔,以及福建泉州开元寺殿前的阿育王塔的方式相同,为上述三座塔的年代判定供给了重要的佐证。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图文新讯

家装动态